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华娱之风起2005> 353.第351章 换人(二合一)

353.第351章 换人(二合一)(1 / 2)

第351章 换人(二合一)

“好。”

“过。”

“.”

一条戏结束,陆远在监视器后调出回放。

摄影师给了《失恋33天》几秒钟的特写,等王保强顺嘴飙出一句,情人眼里出西施,分手过后像坨屎,他咧嘴笑了下。

甭管旁人懂不懂,反正他明白,在家里躺尸的咸鱼姑娘,估计也能懂。

确实如昨晚徐铮所言,他和王保强各有特点,凑在一起却意外的和谐,相得益彰。

《人在囧途》实际是在讲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

两个男人共同经历一场波折的旅途,有过欢喜,有过尴尬,最终收获彼此人生的真谛。

王保强憨厚老实,温和纯良,与徐铮的精明算计,泥中隐刺,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种强烈的性格差异,搭配幽默的台词,跌宕起伏的剧情,笑点十足。

“保强,你真的蛮适合演喜剧。”他敲了下对方身上的平底锅,由衷感叹。

喜剧是一门很严谨的学问,初看滑稽,实则很正经。

这货人畜无害的长相,亲和力超群,其实挺占优势,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王保强不以为然,两手撒开,右腿蜷起,比了个金鸡独立的造型,下颚微抬,道:“俺想拍功夫片,成为功夫巨星,到时候邀请你来客串啊。”

陆远瞅着他的架势挺眼熟,总觉在哪里见过。

仔细回忆后发现,原来是在致敬李联杰,和电影方世玉中的招式简直一毛一样。

至于能否成为功夫巨星,他认为可能性不大,如今的市场和九十年代不一样了。

但他也没有试图去解释。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乾坤未定,你我皆是牛马,啊不对,乾坤未定,伱我皆是黑马,梦想总是要有的。

许是长相的缘故,李联杰做出来的动作显得英气逼人,气宇轩昂。

这货不然,眯着小眼睛,抿着嘴,嘴角还歪了点,莫名透出一股乖张,狠厉。

挺嚣张,挺跋扈,也挺欠揍。

“有想法了?”

“还没有。”王保强的回答相当干脆。

陆远:“.”

他点头答应,出道以来,正经电影没拍过,全特么是客串。

忽而想起窝在家里吨吨吨吃木瓜,企图先天不足后天补的女朋友,道:“行啊,哪怕我没时间,也保证给你找个英姿飒爽的打女。”

保强好奇,国内目前动作漂亮的女演员真没几个。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这货神神秘秘的打了个哑谜。

俩人正聊着,一名陌生男子在站台处挥手,短发,肤色挺白,戴着黑框眼镜,比着接电话的手势。

王保强急不可待,甚至没时间解释,只拍了拍他的肩膀,便冲出去。

徐铮穿着戏里的大衣,端着茶杯靠近,两人猝不及防,撞了个满怀。

“保强你投怀送抱干什么,我不喜欢男人!”

“哈哈哈,不好意思,我先过去一趟,回来再说。”

“赶紧滚蛋。”徐铮骂骂咧咧。

陆远觉得挺有趣,朝站台方向努努嘴,打听:“那大高个谁啊?”

确实挺高,他估摸着能有一米八,王保强杵在人跟前,足足比对方矮一个头。

“他经纪人。”徐铮瞧了眼,不假思索。

陆远见他皱着眉头,表情怪异,追问:“怎么,有矛盾?”

这种事在剧组不足为奇,为了自己艺人的戏份、番位等等,各家的经纪人很多时候会张牙舞爪的唱黑脸。

“那倒没有,700万的小投资能有什么矛盾。”徐铮摇摇头,打开杯子吹了吹,道:“我这人看眼缘,主要是他的眼神,我不大喜欢,当然咯,这只是我的直觉。”

听他这么讲,陆远再次将目光投向朝王保强的经纪人。

直觉这玩意儿,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和知识而产生的下意识判断,灵敏度和准确度因人而异,没人说得清楚。

好比他第一次见到王宝强的女朋友马蓉,当时也打心底里不喜欢。

总觉得那娘们眉眼间瞧着不似好人,没由来的讨厌,这种感觉毫无依据。

王保强在对面握着手机点头哈腰,他瞧两眼,扭头问道:“对了,《人在囧途》你们打算几月上映?”

“六月初。”

“这么赶,才刚进暑期档,学生也没放假。”陆远不解。

“小成本,没办法,7月冯晓刚的《唐山大地震》上映,9月张一某的《山楂树之恋》、12月春节档更了不得,陈凯戨的《赵氏孤儿》、姜闻的《让子弹飞》、还有冯晓刚的《非诚勿扰2》。”

徐铮双手一摊,很是无奈:“你说我们这种小卡司该怎么搞,和大片撞在一起,估计排片会被吃得干干净净。”

“你不也一样,《失恋33天》躲开他们,计划在11月。”

说到这里,他止不住好奇:“《失恋33天》的投资金额同样不大,后期打算怎么宣传?”

这天气忒冷,完全不像入春的模样,风呼呼吹,陆远在原地站了会儿,脚丫子结冰似的。

他跺了跺脚,道:“和《人在囧途》类似,主要走线上,微博,人人网之类社交平台。”

受限于资金,《失恋33天》注定无法全渠道推广,线下小报等手段会相应减少。

因此他和滕华滔打定主意另辟蹊径,捆绑光棍节。

同时采取网络营销的方式,围绕着“失恋”主题展开,精准定位年轻观众群体。

如今的电影市场,宣传与整个营销的过程,已经越来越强调准确性与目的性,早已不是那个玩文山字海战术的年代。

去年《窃听风云》的成绩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影片只在发行阶段,有目的性地投放在几家媒体里,打概念攻坚,推出迎合当下“危机论”、“谁都不可靠”这样的宣发策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