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100.第100章(1 / 2)

正当这朝廷内外的议论之声如同沸水般滚滚翻腾之时,一直保持着沉默寡言、沉静如冰的太子李德贤,突然打破这一片喧嚣,他的话语如破晓的第一缕阳光划破天际,朗声道:“父皇,儿臣在此番讨论之中,亦有所悟,欲将心中所思倾诉。”

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发言,宛若一块巨石投入原本嘈杂喧闹的大殿之中,瞬时间,所有人的争论戛然而止,所有的目光如同被磁铁吸引一般,齐刷刷地转向了这位平日里并不多言语,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储君。

靖江帝闻听此言,那双深邃的眼眸中悄然闪过一抹赞赏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年轻一代敢于担当、勇于发声的精神风貌。他微微一笑,那份笑容既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饱含着帝王对继承者智勇兼备的期待。他抬手示意,声音虽轻,却字字掷地有声:“太子既然胸中有丘壑,那就请直言无讳,朕愿倾听你的高见。”

李德贤,这位年纪尚轻却已显现出超越同龄人深邃洞察力的太子,此刻端坐于堂上,眉宇间凝聚着一种超脱岁月的庄重与沉思。他凝视着前方,慎重其事地对皇上言道:“父皇,儿臣以为,朝廷若强行干预粮价以求平抑,此举恐非长久之计,亦难达预期成效,故此法不宜轻易采用。”

陆印生闻听太子此言,脸色瞬间剧变,仿佛被尖锐的话语刺痛一般,他的眼中闪烁起急切而忧虑的火花,立马回应道:“太子殿下所见未免过于消极!倘若官府不展现威信,令行禁止,这天下岂不是要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然而,面对陆印生的激烈反驳,李德贤并未因此动摇,他那沉稳如山的姿态依旧不变,语调平稳而富有哲理,宛如潺潺流水般述说着现实的残酷:“试想今日灾区,粮价已攀升至每斤二两白花花的银子,倘若官府一纸令下,强硬将价格压制至区区二十文铜钱,表面看似亲民之策,实则可能撬动市场供求天平,使之严重失衡。届时,那些手握特殊人脉关系之人将能轻松购得粮食,而广大普通百姓却只能面临无粮可买的绝望境地,灾情恐怕因此雪上加霜。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类拥有特权者定会借此良机大肆囤积粮食。但须知,在茫茫众生中,真正拥有这种特殊关系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再换一个角度来设想,如果我是生活在这乱世中的粮商,面对如此不近人情的规定,我或许会选择停止销售粮食,转而售卖碗具,并采取买一只瓷碗赠送一斤粮食的巧妙手法,以此规避政策,实现所谓的‘免费赠粮’,那么朝廷又该如何有效地监控和管理此类行为?民间智慧犹如繁星点点,应对策略层出不穷,因此,单凭强令平抑粮价这一举措,并非解决民生疾苦的根本之道。”

靖江帝如同一位全情投入的矿工,用精神的镐头深深挖掘着太子李德贤的话语之矿,那专注的眼神犹如探照灯般,在李德贤身上来回穿梭,捕捉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他心中暗自赞叹,仿佛在李德贤身上看到了一个正在破土而出的新生命,那身影日益丰满且独立,那份深思熟虑、见解独到的智慧光芒,显然是林小风的影响与教诲在他内心深处开出了繁花。

此时此刻,林小风站在一旁,目光亦聚焦于太子身上,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他犹如一名农夫看到自己辛勤播下的种子终于结出硕果,心中的欣慰与自豪难以言喻,这份情感源自他对市场规律教育力量的信任与执着追求。

而陆印生闻听林小风所言,面色瞬时如湖面被石子打破,泛起一圈圈涟漪,眼中则闪烁起坚定与不屈的火光。他挺直脊梁,仿佛要以自身之躯抵挡住任何反驳,声线中透出一种无法撼动的权威:“诸位可知,我朝粮商皆有官府备案,法度森严,一旦皇命下达,何人胆敢越雷池一步?我主张朝廷应果断出手,全面禁止所有涉及粮食的搭配销售活动,如此一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之恶疾必将从根部连根拔除。”话音刚落,他的手紧紧握住那象征身份与职责的笏板,指节因用力过度而微微泛白,仿佛那笏板已然化作江山社稷的脉络,承载着他誓保国泰民安的决心与信念。

林小风并未因对方的反驳而退缩半步,他的眉头紧锁,忧虑如同乌云般在那张年轻的面孔上凝聚不散,他以一种异常冷静且深思熟虑的口吻剖析道:“然而世间之事繁复多变,岂能皆尽如人意?纵然官府雷霆万钧,严令制止,亦难以确保无一漏网之鱼。那些暗地里翻云覆雨、操纵市场、投机倒把之人,犹如狡滑多端的狐狸,其行踪诡秘莫测,往往让人防不胜防。”

此刻,靖江帝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眼见朝堂上的争辩愈演愈烈,大殿内的气氛宛如绷紧的琴弦,随时可能崩断。于是,这位帝王决定终止这场似乎永无休止的唇枪舌剑。他洪钟般浑厚的声音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内回荡开来,如同晨钟暮鼓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既然两位爱卿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朕便遵循古制,请赞同林小风所论述观点者,以此举手的方式表明立场。”话音甫落,李德贤与赵中展二人仿佛早已蓄势待发,他们几乎是同一时刻举起坚定的手臂,目光炯炯有神,透露出决绝而又果敢的信念,仿佛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世人:他们坚信林小风的见解是对时局最犀利的洞察和最明智的选择。

紧随着那一瞬的寂静,靖江帝如同一位洞察秋毫的猎人,对那些倾向于陆印生观点的大臣们发出了无声的号召。他要求他们举手以示立场,这一命令犹如无形的涟漪,在群臣之中激起千层浪花。只见那满朝文武纷纷响应,一时间,众人的手臂如林立般升起,形成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仿佛是无数棵参天大树在大殿中破土而出,竞相向天。

然而,在这浩瀚的手臂之海中,靖江帝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令他惊愕不已的细节——林小风,那位平素秉持独特见解、倡导人道关怀的谋士,竟然也在这片“树林”中悄然独立,他的手与其他人一同高高举起。靖江帝见此情景,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犹如乌云蔽日,其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他厉声喝止了林小风,话语如雷霆,震得整个大殿为之颤动。

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和权衡,靖江帝终于做出了那个决定性的裁决,他的声音威严且深沉,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承载着帝王的睿智与果敢:“很好!朕决定了,采纳陆印生提出的策略,即刻下令各地官府开仓放粮,同时严密监督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务必做到平抑物价,以此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落下,如同重锤敲击在铁砧上,激荡起一阵阵回音,让整个朝廷沉浸在一种庄重而紧张的气氛中,等待着这场即将席卷全国的变革风暴的到来。

···············································

长江城内,一幢古朴而静默的民宅如老者般沉稳地屹立在巷陌之间,那浓郁的静寂氛围仿佛凝固了时间。在这座被岁月浸润的屋宇之中,阳曲县赫赫有名的二十五位乡绅、士人齐聚一堂,各自怀揣着满腹心事,如同二十五个深不可测的谜团,静静地围绕在厅堂中央。

群首项协宏,这位衣着朴素儒雅的长衫男子,此刻手中紧握的一封书信成为了众人目光的焦点。信纸上的字句犹如命运之神亲手镌刻的符咒,每一笔一划都似乎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他专注地反复研读,每一次翻页的动作都如同在揣摩一块重逾千钧的命运石碑,每一声纸张摩擦的微响都像是敲击在每个人心头的警钟。

终于,在众人的屏息等待中,项协宏缓缓将书信放在桌上,那动作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决然,仿佛是向无法抗拒的命运低头。周围的气氛愈发压抑,每个人都像雕塑般纹丝不动,连呼吸声都被小心翼翼地收敛起来。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即将冲破屋顶之际,一位好奇心切的人物终究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谨慎而紧张地打破了这片死寂:“项大人,老爷在信中究竟有何训示?”他的声音虽轻,却足以惊动整个厅堂的寂静。

项协宏闻听此言,微微低垂下头,宽大的手掌轻轻摊开,仿佛要释放出无形的压力,又或是接纳难以承受的重负。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嗓音低沉有力,一字一顿地道出了那封书信的内容:“老爷责备我们耗费公帑无数,然而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却未能有所作为,若是此刻空手而归,恐怕回到阳曲之后,难逃严厉的惩戒。”

在那熙攘的人群中,韩桂良的身影显得尤为突出,他脸庞涨得通红,愤慨之情犹如岩浆涌动于地壳之下,瞬间爆发。他猛地一拍案几,木质的桌面因之震动,发出沉闷的响声,震颤了周围的空气。他的眼中仿佛燃起两簇炽烈的怒火,又混杂着一丝深深的不甘:“岂有此理!我们这一行数十人,辛辛苦苦在这异地他乡奔走两个月,最终仅购得一处宅院,这样的微薄成果拿回去,叫我们如何面对那些望眼欲穿、寄予厚望的乡亲父老?!”言毕,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忧郁,心中不禁浮现出家乡那些平日里再平常不过的快乐:炸鸡的香味四溢,奶茶的甜润沁人心脾,这些琐碎却温暖的记忆此刻如针扎一般刺痛他的心——这里本不应是他们抛洒汗水、倾尽全力奋斗却换不来等值回报的地方。

此时,在韩桂良愤怒的火焰旁,项协宏的脸色黯然失色,哀惋之色悄然爬上眉梢。他轻叹一口气,仿佛将满腹无奈都化作这口无声的叹息:“老爷虽宽宏大度,断不至于对我们施以重罚,但天意难测,既然下令吾辈不得不踏上返乡之路,想来也是对此事已无力回天。”听闻项协宏这般言语,韩桂良的情绪更加激昂起来,他的眼睛瞪得浑圆,瞳孔里倒映出对不公命运的质问与反抗:“若是这所谓的‘公款消费’真的触碰到了朝廷那把无形的戒尺,遭致严厉惩处,那么我们这些人替老爷奔波商贾多年,历经风霜雨雪,何时曾落魄到今日这般境地,仍旧一事无成,连最基本的承诺都无法兑现给我们的百姓?”他的声音掷地有声,话语间弥漫着一种被压抑许久后终至顶点的悲愤情绪。

这番话语犹如晴天霹雳,在沉寂如湖面的屋内激起一圈圈波纹,一层层扩散开来,直击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众人的面色各不相同,有的瞬间呆若木鸡,仿佛被突如其来的真相惊得魂魄出窍;有的忍俊不禁泪光闪烁,那泪水无声滑落,如同岁月在他们心头镌刻下的疼痛印记;更有甚者,在这沉重的话语下悄然起身离席,脚步声在空旷的房间中回荡,像是时光在无情地嘲讽他们的无措与无奈。

项协宏此刻嘴角牵起一抹苦涩而带有嘲讽意味的微笑,他的眼神深邃,其中交织着对命运的无奈与坚毅不屈。他语气缓慢而有力,一字一顿地道破了那看似温和实则残酷无比的惩罚:“皮肉之苦或许尚可忍受,但那更让人颜面扫地、尊严丧尽的处罚——被剥去衣物,吊挂在城墙之上示众三日。朝廷虽会确保饮食供给不断,但在面对大小便之时,只能悬空解决,稍有不慎,污物滴落,甚至会有谢洪信那种卑鄙之徒在一旁冷眼嘲笑。这种境遇,虽未触及生死界限,却比死还要难堪千万倍,是一种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炼狱。”

韩桂良闻听此言,脸色骤然变色,犹如烈火在刹那间点燃了他的怒火与决心,他愤然拍案而起,声音如雷霆般震耳:“这与直接执行死刑有何实质区别?今日我们必须有所行动,绝不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他的慷慨陈词如同石破天惊,唤起了众人压抑已久的焦虑与愤怒。大家纷纷响应,个个脸庞都写满了焦灼与愤慨之情:“确实如此!如果此次任务未能达成目标,日后我们在阳曲县如何能够挺胸抬头做人?此事倘若无法妥善解决,只怕家眷也会因我们的失责而四散离去,家庭破碎,人生何以为继?”

项协宏的目光缓缓扫过周围的人群,那眼神中蕴含的无奈与哀愁如同暮霭般沉甸甸地压在众人的心头。他的话语仿佛是从岁月深处飘来的古老诗篇,一字一句都浸染着悲壮而又坚定的情愫:“老爷曾谆谆教诲我们:尽人事,听天命。然而,今日这等看似天定的命运,即便我辈有如牛之大力,亦无法逆流而上,扭转干坤。”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吐出一个字眼,就如同一把无形的刻刀,在空气中雕刻出一幅幅沉重而又苍凉的画面,使得整个空间都被一股浓烈的悲壮情绪紧紧包裹。

就在这片压抑到几乎让人窒息的寂静之中,韩桂良的眼眸突然亮起一道光,那是久违的坚定和智勇的火花。他挺直了腰杆,声音激昂高昂,犹如洪钟大吕:“话虽如此,但‘尽人事’岂能仅止于此?市井间的粮价异动,必是有人暗中操盘作祟,怎能将此责任推诿于虚无缥缈的天命?犹记得初来此地时,盛世薯的消息甫一传出,粮价应声滑落,证明人力可以影响市场。如今既然有人兴风作浪,咱们又何须束手待毙?只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夺回那些被操控的粮食,便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对抗!毕竟,这样的事情我们并非未曾涉足,更非无力应对!”他的话语掷地有声,犹如春雷炸响在寒冬的夜空,瞬间打破了笼罩在人群心头的阴霾,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与斗志。

此言犹如一道划破阴霾的霹雳,直击众人的心灵深处,瞬间唤醒了他们潜藏的勇气与决绝的决心。他们齐声应和,那声音宛如山谷回响,铿锵有力:“抢粮之举实乃尽人事之必然,哪怕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守护百姓的饭碗与生计!”此刻,整个房间内气氛陡然升腾,仿佛可以感受到每个人的血液在血管中疾速奔涌,如江河澎湃,一股坚韧不屈的力量在人群中悄然汇聚,如同洪流汇海,预示着一场关乎民生存亡、关乎尊严荣辱的大戏即将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舞台上拉开帷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