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136章 崇王:用孤王向朝廷勒索?好主意!

第136章 崇王:用孤王向朝廷勒索?好主意!(2 / 2)

可百姓易子而食之事他却是听说过的——那文知县来劝他掏钱粮赈济饥民时便多次提起这事。

他总觉得那些难民离他很远,却没想到刘升会这么说。

他顺着想一想,顿时不寒而栗。

吓得跪在刘升面前,不断磕头道:“首领饶命啊,千万别把孤送给那些饥民。崇王府还有城外各王庄的钱财粮食,孤都不要了,只求首领饶孤一命。”

刘升冷笑,“我都已经控制了崇王府,抓了你一家子,崇王府的钱粮自然都是我义军的。你用这些求活命,莫非当我和伱一样愚蠢?”

朱由樻一时无言,满脸绝望。

刘升懒得再逗他,直言道:“给你指条明路,写封信给崇祯,让他送十万石粮食来,可保你一家子一年性命。

另外,告诉大明朝廷,不得出兵汝宁府,否则义军对你们一家子可不会客气。”

这便是刘升对崇王一家子暂时的处理了。

崇王一脉名声不坏是其次——他们名声再好,底下人也会仗着王府势力作威作福,欺压百姓,还是与他们有关。

最主要的,华部义军此时跟历史上攻破洛阳的李闯农民军有很大不同。

那时的李闯农民军是在三四个月内迅速发展壮大的,裹挟了大量的饥民、难民、流民、匪寇。

这些人对大明朝廷充满怨气,对贪官污吏以及藩王这种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蠹虫更是恨意滔天。

李自成要掌控这样一支庞大队伍,只能顺势而为——队伍以饥民为主,满含愤怒,他就必须得让队伍发泄出怒火。

所以,后世有记载说李闯破洛阳后煮了福王,未必不是真。

刘升这边义军队伍虽然也是来自于饥民,但都是经过一定训练的,甚至让将士们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因此刘升可以完全掌控住。

如此,自然要将抓住的藩王利益最大化。

若学李自成直接杀了崇王,只会因第一个杀亲藩的名头引来明廷重兵围剿。

所以,不妨用崇王一家子向崇祯勒索些粮食。

十万石不多也不少,多半踩在崇祯忍耐的红线上,说不定能成功。

等到明年,什么福王、襄王、唐王等相继被农民军宰杀,他抓了崇王的事就不扎眼了。

朱由樻以及旁边的沈万登听了刘升的话却都很意外。

沈万登暗想:居然想到用藩王向朝廷勒索粮食,怪不得半年不到就将造反事业搞得风生水起,这脑袋瓜子可比俺聪明太多了。

朱由樻一愣后却是大喜,忙道:“这主意好,孤这就写信!”

在他看来,十万石粮食实在算不了什么。

这么点粮食换他一家子一年性命,皇帝定然是愿意的。

刘升见朱由樻如此配合,便将他拉了起来,笑着喊道:“来人啊,给崇王准备笔墨纸砚!”

···

下午三点多。

义军终于摆平了汝阳城内所有有组织的明军,靖平了大街小巷,初步掌控这座大城。

之所以说摆平,而非消灭,是因为在得知傅汝为、文师颐被抓,朱国宝、崔振战死,沈万登归顺义军后,逃散如城中各处的明军绝大多数都投降了。

还有一些招募自城里的乡兵,直接脱掉军服回到家里,摇身一变成了老百姓。

耗费义军较多时间的,反而是那些以地痞、流氓为主四处抢劫的乱民。

在刘升的严令下,义军狠杀一批人,这才较为迅速平定城内混乱。

须知,一般而言这种大城被敌人攻破后,怎么也得混乱个两三天。

义军用大半天就控制了城池,绝对算迅速了。

随后,四门守将及在城内巡逻的两个营,都相继派人来向刘升禀报了各自完成任务的情况。

倒是崇王府这边的钱粮统计,到了夜里晚饭后,才算是初步完成。

崇王一家子被赶去了偏殿,因为正殿被刘升霸占了。

第三团军政员赵德友,及虎贲营军政员成诵、骁骑营军政员段雷,三人各自拿了一份账册,相继向刘升汇报。

“崇王府有大粮仓一处,小粮仓两处。

大粮仓都是没脱壳的原粮,以稻麦粟三类主粮最多,高粱、豆类等也不少,根据王府账目及我们初步查验,共计有陈粮十三万石,新粮两万石。

小粮仓则都是脱壳的米面等粮食,一处是供崇王等人食用的精米白面等上好粮食,总计近三百石。

一处是供护卫、奴婢食用的普通米面等,共计有一千两百石。”

刘升听了不禁皱眉,“才这么些?”

十五万石粮食自然是不少的。

但传闻中崇王府可是拥有一万多顷田地啊。

正常年景,旱地夏麦秋粟,一年可产两石。

汝淮水乡,好水田种稻一年也能产两石。

即便按一万顷算(不是公顷,明代一顷=一百亩),一年粮食总产量也有两百万石!

就算连续几年灾荒,每年粮食产量按四分之一算,一年总产量也有五十万石。

就算崇王府只收一半租子,一年也有二十五万石粮食啊。

难道是卖了大部分?

赵德友见刘升疑惑,无奈一笑,解释起来。

第二更。

【说一下:第133章府衙缴获的数据修改了,又犯了写大的老毛病,多亏书友提醒。现在改为府库白银五万八千两,太仓白银为25万两。应该不能再低了,原因我有写回复,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晚安~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