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游戏竞技>舍弟诸葛亮> 第135章 四路讨袁

第135章 四路讨袁(1 / 2)

(本章有完全重写,目前看到的是重写后的版本,删掉了大量不合理剧情,导致134章最后的几百字也删了,望周知。觉得衔接不上的可以回去把前一章也重新看一下,确认一下情节断点。给大家造成了麻烦深表歉意,后续我会加更几天弥补。)

吕布和袁术在谯地死磕得头破血流,曹操在汝南长驱直入、围困上蔡。

袁术军的兵力自然也越发捉襟见肘,不得不从淮南郡的东部地区,以及后方的庐江郡,一轮轮地反复动员,大量抽调兵力北上西进,封堵缺口。

所以整个建安三年的正月里,袁术与刘备之间的边界上,兵力逐渐变得越来越空虚。袁术也不是没提防刘备,只是他无能为力,唯有拆东墙补西墙。

而刘备这边也不急,他原计划是等春耕农忙后再进攻。只要曹操那边没有攻下上蔡,刘备的计划就不用改变,可以任由袁术的有生力量被更多消耗。

广陵郡这边,正月里也没什么别的大事发生,转眼就到了诸葛家大操大办的日子。

不过,这第一场操办的婚事,却不是诸葛亮和黄月英的,反而是赵云和诸葛芷的——

诸葛瑾还是非常考虑弟弟名声的,他知道自己这个大哥还没娶妻,弟弟先娶多多少少会有点压力。但他自己又没法立刻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总得再等几个月。

权宜之下就想到了让妹妹先嫁人。这样世人就会觉得“是诸葛家的大哥自己有特殊隐情没法立刻结婚,诸葛家的弟妹都正常嫁娶了”,有姐姐在前面顶着,也没人会盯着诸葛亮。

反正诸葛芷对赵云确实是看上眼了,虽说当初赵云北上护送诸葛亮出使袁绍之前,双方尚未定亲。只因诸葛瑾的個人怪癖,不喜欢让人立“执行完这次任务就回家娶亲”的弗莱格。

但只要妹妹喜欢,加速一下流程是绝无问题的。

最终,在诸葛亮娶妻前三天,他大姐总算是先嫁人了。也帮诸葛亮抵消了不少物议,一时间也没太多人关注他大哥为什么还没成亲。

赵云和诸葛芷的婚礼,过程没什么好多说的。

诸葛瑾也没提什么要求,只是私下里跟赵云提了一句,希望将来别逼着他妹妹多生孩子,实在不行宁可靠纳妾分摊一些开枝散叶的压力。

赵云对嫡庶的多少比例,原本也没什么执念,大家就愉快达成了共识。

诸葛芷毕竟是读过书的知性女性,她或许还想有点别的追求。

诸葛瑾不会去直接干涉,他只是给弟妹提供更多的人生选项,具体选择权还要他们自己选。

诸葛芷出嫁后,诸葛亮的婚事也很快顺理成章办完。

黄家对于诸葛亮的“富贵而不易其交”也是深为折服,婚后很是和谐。

诸葛亮婚后又休假了大半个月,跟黄月英好好放松了一阵,终于要重新振作起来,忙活正经工作了。

……

时间很快来到建安三年的二月中。

赵云还在休婚假,因为对袁术的作战还未开始,暂时没有需要他忙活的事情。

而诸葛亮已经被压了一个新的任务——今年是广陵郡两个县首次尝试“冬小麦和插秧水稻轮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射阳、海西的百姓,原先是不懂怎么育秧、移栽、插秧的。

好在诸葛瑾去年春天在柴桑就试水做过实验,教导过的一小群农民如何育秧插秧。今年也特地把这些人移来了广陵,作为一线“农技员”,帮着各乡各村落实。

而诸葛亮也学了相当久的配套知识,此前也动手试验过了,这次当然要他亲自抓这项重大工作,负责管理和指挥“农技员”,抓总全局统筹工作。

别看才一个半县的农田试点,总产量不会太大。但历史上要到唐宋之际,华夏农民才渐渐学会和推广插秧法,如今诸葛瑾把这事儿整整提前了六七百年。

如果做得好,让两淮地区以后能每年产一季水稻加一季冬小麦,哪怕单产低一点,只能比种单季多收一两百斤(汉斤大约四百斤),那也是了不得的神农之功了。

诸葛亮很清楚这事儿的重大意义,绝对是要青史留名的,也就对大哥的交办非常上心,真正做到了每天巡视、亲自下田,比他在荆州时亲自躬耕的劳动强度还大一些。

好在这种事情也就忙一个多月,十八岁的诸葛亮血气方刚,就当是多锻炼锻炼身体了。而且诸葛亮到时候也不用亲自经常弯腰插秧,最多是示范一下,所以也不会太费腰,只是奔波多一些。

……

诸葛瑾把神农之功让给弟弟操心,自然是因为他本人有更多大事要处理。

十八岁的诸葛亮,终究还没有完全成长到后世出山时的水平。

过去这一年半里,诸葛瑾对诸葛亮的成长帮助,主要也是内政管理、技术改良、工程规划这些方面,换言之是偏理工科和管理学的。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如今还是相对短板。除了此前帮关羽攻打丹阳南部六县的山越人、攻黄山杀了陈仆,其他就没有什么军略上的成就了。

攻黄山的胜利,也更多是靠技术手段的应用和统筹,而不是靠计策。

所以诸葛瑾估计,现在的诸葛亮,内政管理水平,大约已经接近后世出山时的程度了。科技改良和数学物理这些,更是已经超越了后世诸葛亮的巅峰期水准。但军事谋略的水平,估计也就历史上二十出头时的水平,只超期发育了两三年。

具体怎么为刘备统筹打袁术、取庐江,还是得诸葛瑾亲自操刀。

二月中旬的一天,刘备军集结了大部分高层,在广陵县召开了一场会议,持续数日,为的就是布局即将重新开始的对袁战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高层,都会全程与会,比如张飞赵云这些纯武将,就不会参与最初的闭门讨论阶段,他们只要最后领受命令、并且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由谋士层为他们答疑解惑就好了。

最初的顶层闭门讨论,也就刘备召集诸葛瑾、关羽和鲁肃等寥寥数人参加。诸葛亮太忙,而陈登还在卧底,其他人则不以军略见长。

因为大家的求战之心都很迫切,所以战前的动员倒是能省略不少。刘备召集众人后,直接开门见山求教:

“与袁术开战在即,我军掌握的郡县过于分散,从广陵至丹阳至豫章,最东北到最西南,绵延两千里之远。

而且中间还有乌江等县将南北领土分隔为飞地,平时联络便要迂回曲折,到了战时,恐怕只能是先各自为战。因此提前统筹好全局战略,到时一起举动,便显得尤为重要。不知大家有没有良策规划。”

刘备提到“如今我方领土最东北到西南,绵延两千里”时,关羽和鲁肃还微微一愣,可见他们对于己方阵营的地盘地理概念,确实不太扎实,这也更显出刘备对全局规划诉求的迫切性。

从后世苏北的连云港,到后世赣南的赣州,哪怕拉直线距离,都有一千一百多公里了,折两千三百里。

实际上行路需要沿着长江、赣江迂回曲折,说刘备的地盘最远两点间有三千里都不过分。

关羽是去过豫章的,但他没亲自扫荡过广大的赣南山区小县,所以对豫章的幅员理解不充分,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在那么大的地盘上,统一指挥的难度极大。这就更需要提前约定好各个方向的进攻日期,才能把袁术的猝不及防程度发掘到最大化。

诸葛瑾知道,这种场合肯定是自己先开口,否则鲁肃肯定是不好意思开口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