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仙侠版水浒> 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俅:我要跟江衍决战!

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俅:我要跟江衍决战!(2 / 2)

可东南民众却不买账。

王黼等人为了帮赵佶开罪,说:“东南之乱根本不是因花石纲而起,实是因为童太傅剿匪不利,才委过于官家。”

童贯在东南的剿匪确实很不顺利,可以说一步一槛。

赵佶追得又紧,朝中的王黼等人也给童贯上眼药。

没办法,童贯只能将江鸿飞散发的《朱家罪录》上交给赵佶。

赵佶一看,朱勔家不仅有三十多万亩田契,灵石、灵器等财物(还不算古董字画等不好计算价值的宝物)粗略一算竟然都不下两千万缗,绢帛不下二十万匹,粮食四十多万石,精良兵甲不下万套,良马三千多匹,各种牲畜共计上万头,只朱勔一人的妻妾美婢就有数百名,朱勔兄弟子侄的妻妾美婢加起来超过了两千名,甚至就连朱家的家奴都是锦衣玉带,朱勔的家就跟皇宫差不多。

再看朱勔一家借着给他搜集花石纲,在东南犯下的累累罪孽。

王黼等人再也没办法替赵佶说话了。

赵佶也终于知道,他的小爱好到底惹下了多大的祸端。

很快,田虎获得传国玉玺一事也传到了京师。

田虎借着大肆宣传传国玉玺,以及赵宋王朝失去了国运,他将取赵宋王朝而代之,忽悠到了大量的人追随他起义,使他的实力在短时间内暴增,现在竟然有兵马六十万,号称百万,占领了河东的大部分地区不说,更是开始过黄河向着陕西发展,目标直指关中平原。

同一时间,王庆也在往西北六路拓展势力,似乎有抢先一步占领关中平原的意思。

王庆目前占据了赵宋王朝差不多四分之一的疆土,拥兵三十万,战争潜力非常大。

而江鸿飞虽然不称王,也不高举反叛的大旗,却是也已经开始攻取山东和河北了。

此四大寇将赵宋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赵佶将山东江衍、淮西王庆、河东田虎、江南方腊的名字刻在睿思殿的墙壁上,几乎天天失眠,憔悴不堪。

四大寇同时***打乱了赵佶出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部署,更让赵佶担心江山不稳。

赵佶将王黼等重臣找来天天来商讨剿灭四大寇的对策。

经过赵佶君臣的分析,虽然田虎和王庆现在实力和势力也都不小,但他二人的对手是赵宋王朝最能打的西军。

赵宋王朝有四支禁军,即:京畿禁军,河北禁军,西北禁军(即西军),以及江南禁军。

按照赵宋王朝最初的设想,不论是人数,还是战力上,西军都应该弱于京畿禁军和河北禁军,只是稍强于江南禁军。

可随着发展以及历史的变迁,西军只是在人数上弱于京畿禁军和河北禁军,甚至弱于江南禁军,但是若论战斗力,西军当之无愧是宋军中最强的存在。

这些年来,西军也是良将辈出,如狄青、种世衡、折克行、王韶、章楶、种谔、王厚、种师道等。

西军不仅为赵宋王朝拓边河湟,打通陇右,恢复丝绸之路,开疆三千多里,击破敌军上百万,还几乎灭亡西夏。

西军之所以这么强,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西军与其他宋军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西军实行的军制不是将兵法和更戍法,而是破例允许将领长期统领一支军队,允许一支军队长期驻扎在一个地区,不需要定期调防到其他地方和驻守京师。

这样一来,西军的将领和士兵之间互相非常了解,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地理交通十分熟悉,执行力和将领的威望很高,归属感很强,军队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从而能保持较强的战斗力。

()

西军的将领还可以世代相承,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其他宋军截然不同,由此也慢慢形成了几大世代领兵的著名家族,如折家军、杨家军、种家军以及刘家军、辛家军等等。

第二个,西军的兵源虽然来源于全国各地,但是以陕西、关中本地的青壮为主组成,越到后期关陕比例越大,他们粗犷彪悍,吃苦耐劳,很多人是同县同乡,甚至是同族同村,他们的社会关系密切牢固,战斗非常勇敢、顽强,不怕牺牲。

对于西军将士来说,抗击西夏就是保卫家乡,因而参军打仗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加上名将辈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奖赏往往非常丰厚,故而西军常常敢于深入瀚海戈壁千里,做大迂回穿插机动作战,颇有汉唐盛世雄风!

第三个,西军及其所处关陕尚武成风,很多家庭数代都在西军终身服役,全部的身家性命和财产都在西军军营,父亡子继,生生不息,很多男子活不过三十岁,如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描述的那样,西军中一堆年轻的寡妇聚集而居随处可见,相依为命,互相照顾。

需要说明的是,西军来源较多,不全是汉人将士,也有很多吐蕃和羌族士兵,还有当地厢兵、乡兵、猎户等,是一种军事联防机制,但是战斗力核心是关陕青壮组成的西军。

这支军队,在本土战斗,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他们甚至能做到老弱妇孺皆可上阵杀敌。

至于最后一个原因,西军这些年一直南征北战,他们的战斗经验极其丰富,远非一二百年不闻战斗的其他宋军可以相比的。

有这样的西军顶着,田虎和王庆那里,短时间内应该翻不起太大的浪。

而身经百战的童贯已经率领赵宋王朝最能打的军队南下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就算短时间不能剿灭方腊、方百花,也不至于让东南的义军北上威胁赵宋王朝。

这么一看,真正能给赵宋王朝造成致命威胁的只有江鸿飞了,毕竟,水泊梁山也好,山东、河北也罢,离京畿地区实在是太近了。

宋宣和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赵佶王朝的重臣都在侍班阁子里相聚。朝鼓响时,各依品从,分列丹墀。拜舞起居已毕,文武分班列于玉阶之下。

赵佶沉声道:“江衍此寇乃是腹心大患,不可不除。谁与朕分忧?”

说完,赵佶就看向高俅。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这些年,赵佶没少抬举高俅,让高俅从一个泼皮成为赵宋王朝的殿前都指挥使,还赐予了他太尉的官衔。

如今,赵佶需要人分忧了,而高俅掌管着八十万中央禁军,势必要为赵佶分忧解难。

高俅清楚这一点。

而且,水泊梁山跟高俅的私人恩怨颇深。

高俅也觉得,是时候做个了断了。

于是,高俅出班奏曰:“微臣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去剿此寇。伏取圣旨。”

赵佶很欣慰地说:“既然卿愿与朕分忧,任卿择选军马,尽早出战。”

高俅又奏:“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非仗舟船,不能前进。臣乞圣旨,于梁山泊近处,采伐木植,命督工匠造船,或用官钱收买民船,以为战伐之用。”

赵佶说:“委卿执掌,从卿处置,可行即行,慎勿害民。”

高俅奏道:“微臣安敢!只容宽限,以图成功。”

赵佶命人取来锦袍金甲,赐与高俅,另选吉日出师。

当日百官朝退,高俅便唤中书省关房掾史,传奉圣旨,定夺拨军。

为了保险起见,高俅特意跟枢密院说:“前者有十节度使,多曾与国家建功,或征鬼方国,或伐西夏,并大金、大辽等处,武艺精熟。请降指使,差拨为将…()

…”

除了十节度,高俅还调了能征善战的张叔夜父子,单廷珪、魏定国这水火二将,与水泊梁山有大仇的云天彪,一直叫嚣着要剿灭水泊梁山的郓城知县徐槐,青州地区的民间势力正一村,以及山东沂州地区的一股武装势力猿臂寨,也就是江鸿飞的便宜老丈人陈希真,等等……

看得出来,高俅这次拼了,将他能调动的反水泊梁山的势力全都组织起来,准备跟江鸿飞决战……

……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