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盛唐挽歌> 203.不是药方的药方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另类解

203.不是药方的药方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另类解(1 / 2)

不是药方的药方——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另类解读(上)

关于藩镇研究的权威书籍,就是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里面把和藩镇有关的事情,基本上都说清楚了。

这本书比现在很多读者年纪都大,在此之后,学界研究的成果,都没有推翻这本书结论的存在,反倒是对其增补与强化的不少。

为了给我这本小说下半篇铺铺路,有必要在这里专门提一下藩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读者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来说,即:

第一、藩镇的分类。

第二、藩镇的社会基础。

第三、藩镇对于中晚唐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第四、藩镇的起源、发展与灭亡。

不做基本概念的解释,只谈谈作者本人对于藩镇的理解。

……………………………………………………………………………………分割线…………………………………………

第一个,藩镇的分类。

这些人学会了杀人的技艺,不想再回去老老实实的种田了,或许曾经有过老实人,但是他们的结局都不太好,所以剩下的丘八们,不想任人摆布。

第二个、藩镇的社会基础

任何一个政权能够存在,都不会脱离它的社会基础,否则这个政治结构就无法稳定存在。那么,藩镇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呢?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解读。实际上,这一类藩镇完全不是支撑中晚唐朝廷的中流砥柱,其内部动荡完全不逊河朔三镇,同样是不能被朝廷严密掌控。

这种体制只是对于唐庭来说很不利,但是对于其他势力,其他阶层,也是如此么?

那就要看史书是谁在写了!

值得一提的是,藩镇的类型虽然不同,但藩镇内部军队内丘八们的习惯和社会基础,却又出奇的一致!

正因为这个原因,到了唐末的时候,藩镇分类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情况。

当时很多野心家或许都是这么打算的。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被戏称为“小隆基”的唐德宗即位初期,便因为不重视西北藩镇的诉求,而导致了“泾原兵变”的爆发。

藩镇存在的强大社会基础。

河朔三镇半独立状态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没错,就跟人与人大不同一个样,藩镇也是可以分类的。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藩镇就是历史的潮流和历史的选择,是大唐社会为了顺应形势的变化,所构建的一道“防火墙”。

因为军费完全仰仗唐庭,又面临外族的强大压力,因此这一类藩镇的动荡,比中原型藩镇要少。(42/171)

这一类的藩镇骄横跋扈,远近闻名,中晚唐不少咄咄怪事都是出自这里。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长安天子,魏博牙兵”就是如此。

不过话说回来,西北藩镇的所谓“忠心”,同样是有条件,有边界的。朝廷粮饷到位了他们才忠心。若是粮饷不到位,那也说不得要造反。

贵族们为了革命,总不可能接过贫民递过来的绳索,然后把自己吊死,对吧?

贵族们手里的田,如果没有人把刀子架在他们脖子上,也是不可能吐出来的。

一场安史之乱,打断了开边的进程。

更因为人口开始大范围流动,导致土地的流转速度变快,已经很难有雄踞一方数十年的世家大户。虽然土地兼并依旧,但土地却在频繁的更换主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藩镇,动荡的原因,其实只是因为唐庭缺财帛,或者藩镇节帅压迫士卒,克扣粮饷。这一类的藩镇,对朝廷的忠诚度是最高的,可以说是唐庭立足关中的本钱之一。

可是,某些人,包括很多后世惋惜大唐盛世的那些人心中,应该死去的这部分人,他们的意志或许是零散的,但汇聚成历史的潮流,那就是:

时代变了!大家不想走贞观的回头路了!

无论有没有安史之乱,藩镇都会是历史的选择,只不过它可能不叫藩镇,又或者叫别的什么。但类似的东西,则一定会出现。

于是这个时候,历史进程就开始面临抉择。

大唐高层穷奢极欲的风气一浪高过一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三种藩镇,是西北边疆在被吐蕃、回鹘等外族不断侵入,防线破碎以后重新组建起来的“边疆御边藩镇”。它们当中,有些是原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和朔方军的残部。有些则是朝廷新扩建的“神策军”分割而成的。

按照以往的规矩:

土地兼并遵循着标准模式,大量自耕农成为佃户,依附于权贵,成为权贵庇护下的“黑户”。

无意之间,藩镇竟然压制了封建豪强们揭竿而起!

那些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他们需要在土地兼并没有停止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生路。这条路,就是在藩镇当中从军,当丘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