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盛唐挽歌> 第308章 一鱼二吃

第308章 一鱼二吃(2 / 2)

“前任神策军大将军方有德,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又得圣人信任。

如今,圣人让他担任宣武军节度使,外放去汴州的诏书,还在微臣的案头没有发下去。

原本微臣是打算等今年圣人寿辰以后,再让方将军去汴州的,让他可以在长安为圣人祝寿。

现在倒是可以提前一下,让方将军以宣武镇的名义,领着神策军奔赴渭州,击退吐蕃人以后,再去汴州赴任。”

不懂军事的李林甫,却很懂基哥的心思。

如今的基哥,就是想天下稳定兼有繁荣。如果繁荣实现不了,那一定要保住稳定不折腾。

吐蕃人打到渭州了,让坐镇长安的基哥感觉不安稳了,所以这位大唐天子才会恼羞成怒!

至于为什么不调动河西的兵马,那是因为……这年代没有空降兵,也无法在大山深处打隧道。河西丘八们没法穿越数百公里又没有山路,海拔还高达两千米以上的大山!

河西兵只能勉强支援鄯州,无法支援陇右节度使防区最南面的叠州、洮州、岷州,这也是吐蕃人用兵的刁钻之处。他们知道唐军哪里部署比较强,所以明知道讨不到便宜,就不会白白去送,哪怕他们不怕死。

“如此也好吧。”

基哥无奈叹了口气,不管哪个皇帝,都是人到用时方恨少。这两路吐蕃军偏师,就是刚好掐住了对阵唐军实力的上限,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王忠嗣调兵南下,削弱石堡城的防御强度。

而王忠嗣也是看出来了吐蕃人的意图,所以将大部分主力都集中在鄯州一线,并未上当。另外两路各有陇右镇的一个军,其中一个四千人一个七千人,彼此间还不能互相支援。

想把以“万人”为单位的吐蕃军顶回去,难如登天!

现在唐军这边就差一股生力军,就能盘活棋局。

当然了,这支军队也不可能是河西的边军,他们要么来自关中,要么来自剑南。

剑南镇兵员少不说,山路还崎岖难行,显然无法执行支援陇右的军令。所以神策军西征陇南,其实只不过是“不是选择的选择”,压根就没得选。

“交子的事情,必须提前上,不要再等朕的寿辰了,用兵就要钱,发交子正是时候。”

基哥沉声对李林甫说道,已经不想跟对方商议战争相关的话题了。

反正方有德还没离开长安,等李林甫离开兴庆宫以后打个招呼就行了。

“回圣人,交子的事情已经在办了。如今阴雨连绵一月有余,今年关中很可能会大涝,那个青苗法要不要……”

李林甫面有难色问道。

大涝之年,必定歉收。如果歉收的话,今年就一定会有大量自耕农破产。

本来所谓的“青苗法”还应该再考察考察,先在某个产粮多的州县试点一下。不过看这架势,今年关中地区破产的自耕农估计要一茬接一茬了。

在大唐,原本干宰相是个“击鼓传”的游戏。宰相任期四年左右,只要任上不出问题,那就能落到好名声。可是李林甫没办法玩击鼓传,因为他当了这么多年右相,还将一直担任下去,他总是击鼓传的最后一棒。

与其出了事再提青苗法,放低息交子贷款给自耕农救场,还不如现在还没推行交子的时候就提出来,显得自己有“先见之明”。

如果基哥点头,将来出了事,那就不是自己的责任了!

如果基哥否定,等出了大事以后,李林甫再提青苗贷的事情,事半功倍!

赢麻了!

“当然要放青苗贷!

哥奴啊哥奴,这种事情还需要朕提醒你么,你早就应该准备好啊!”

基哥满脸不悦的呵斥了一句!似乎看穿了对方那点小心思!

“圣人教训得是,那微臣就让刘晏那边加快速度,提前发交子,提前部署青苗法的推广。”

李林甫脸上带着笑容,低眉顺眼的说道。

“去吧!军费的事情,一定不能耽搁。

神策军出征前,赏赐要给足!军粮军械,都要备好!

这次朕要吐蕃人来多少死多少,一个都不许放跑了!”

基哥恶狠狠的说道,那表情,跟个街边下棋下输了,无能狂怒的大爷差不多。

基哥其实并不在乎边军禁军的丘八们,过得好不好,活得高不高兴。但他很怕渭州被吐蕃军攻下,关中门户大开,那样乐子可就大了!

白居易写“今日边防在凤翔”,那是因为经历了安史之乱,大唐元气大伤挡不住吐蕃人;

要是不久以后李白写什么“今日边防在凤翔”,那基哥脸上可就真挂不住了。

“微臣一定办好。”

李林甫面不改色的行了一礼,转身便退出了书房。等出来以后,才发现自己后背全部被冷汗打湿了。

其实开元时期唐军闹过更大的笑话,节度使都有被阵斩的情况。那时候基哥都是淡然处之,因为他笃定自己可以完全掌控局面,根本不虚吐蕃人。

而现在,基哥变得易怒了,焦躁了。吐蕃人攻渭州,就让他心慌意乱。

他怕的真是吐蕃人么?李林甫默默问了自己一个他根本不敢细想的问题。

……

“大斗拔谷的入口,便是大斗军的驻地。

而大斗拔谷的出口,则是峨堡岭!峨堡岭上有吐蕃人在此筑城,在城内屯扎重兵。

等攻克了峨堡岭,我们居高临下,便可以攻打吐蕃人的牧马之地。”

一张破破烂烂的地图上,方重勇拿起炭笔,在某个山丘形状的地方画了一个圈,对身边的几个将领说道。

这句话其实说得没错,或者说正确到了极致,属于是经典的“正确废话”。

此战破吐蕃,关键便在峨堡岭,在场每个人都知道,甚至他们不用看地图,都知道那边是怎么回事。

吐蕃人所在的后勤基地,也是方重勇他们这次准备攻略的目标,是一片山谷高台地形,吐蕃人在此有木寨,没有建城池。

峨堡岭在高处,山谷在低处,挨着河流,这里有耕地也有草原,可以种粮食的同时放牧,为吐蕃军提供了大量粮草辎重。

这块区域比大斗军所在的区域海拔要高一些,但是却低于大斗拔谷这一段狭窄山路的海拔。

唐军如果要攻打这里,行军路线会呈现“最低-最高-较高”三个毗邻区域。简单说,就是翻山难,但翻过了山,反而不难了。

而峨堡岭就在山巅之处!还扼守着大斗拔谷的出口!过了峨堡岭就是一片坦途!

峨堡岭是不是战役的胜负手无需赘言,关键在于:唐军怎么拿下吐蕃人重兵把守的峨堡岭!

众将都看着方重勇不说话。

“无需多虑,本节帅早就有破敌之策了。

今日让士卒都吃饱喝足,带七日干粮。

明日清晨,便出发前往峨堡岭!

今夜很忙的,还有些准备要做,都散了吧。”

方重勇似乎故意不将破局的关键告诉其他的,为的就是防止走漏消息。

在他看来,此战就是一个兵贵神速。破吐蕃,根本不需要跟对方耗时间,只需要一个晚上就能分出胜负了!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