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超时空史记> 第304章 元璋,国瑞(求月票)

第304章 元璋,国瑞(求月票)(2 / 2)

心中莫名吓了一跳,朱棣忙撇开这些想法,暂不去管那人。

道衍说道:“我听闻殿下所领将士,战时冲阵时都大喊太宗殿下。”

朱棣听了,笑骂道:“你这秃驴,怎么也咒起我来了?”

道衍微微一笑,“太宗殿下很好,永乐帝也很好。”

朱棣这才细思起来。

“殿下曾问我,民心在朝廷,不在燕地,如何应对朝廷攻势?”

道衍缓缓说道:“当时我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回答了殿下‘天道胜于民心’。

如今,殿下当初的问题却是可以回答了!”

朱棣沉吟好一会,才看向他问:“你是说,向燕地百姓告知楚史官的存在?”

“除开燕地,其他地方的百姓就不是太宗殿下的子民?”道衍笑道。

“燕地以外……”

朱棣沉思。

“还有朝廷!”

道衍目光如电,“告诉他们,燕王殿下您才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大明第二位皇帝!让殿下您那位侄儿知道,他身边的奸臣会被您诛杀,他也会因羞愧,而主动禅位,朝中大臣,军中将士,都会投降您,有功者,如顾成一样被封侯;无功者,一切照旧;反对您的,将会在殿下您诛杀奸臣后,一起被问罪!”

朱棣被这一番话说动,但仍旧有些担心:“如此打死宣扬,岂不是坐实了我反贼污名?”

“殿下还怕这些?”

“怕倒是不怕,他们喊我太宗我都没生气。”

“那殿下就是怕没效果,反而惹人笑话。”

道衍笑道:“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唐太宗降生时,二龙戏于馆门之外。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皆异于常人,殿下如今获得电台、医书、种子、望远镜等物,岂能藏器于身?

将它们广而告之,比殿下用它们在战场上更能发挥作用!”

朱棣被说服了。

他是不得人心的藩王,即便再打赢几场大仗,也难以聚拢更多人,天下人都不相信他能得天下,不愿跟他战死。

如果将他获得楚史官相助,且庙号为明太宗,年号永乐的事告诉天下人,即便人们都来嘲笑,但只要他再击败朝廷军几次,人们就会扭转对他的看法。

到那时,攻城略地就会变得容易许多,战后的俘虏也愿跟着他作战!

道衍再劝道:“况且这些事,都是楚史官讲述,非是殿下自夸,谁会以庙号称呼活人?只殿下您而已!”

“……”

如果可以,朱棣不想再提太宗殿下这称呼!

“好,就依道衍你所言。”

朱棣答应下了,笑道:“正好我打算将赤脚医书传遍燕地,如今就多印一些,传到整个大明去!”

“需得注意建文朝廷对医书进行篡改,说成是他们的。”

“不会。”

朱棣很是自信,说道:“上面有我父皇御笔,他们不敢改一字!”

“太祖御笔?”

道衍惊讶,拿到赤脚医书原本,翻开首页后,立刻想到了个计策:“殿下,不如在上面添加几笔,说您才是……”

“不行!”

朱棣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且似乎是被吓一跳的模样,说父皇御笔一个字也不能改!

道衍虽不解,但也只能作罢。

接着又与燕王殿下商议一些事情,准备再借一次史官之神力。

商议完毕,道衍告退。

但脑海内仍旧回想起燕王殿下的反常行径,再仔细想了想殿下去到后世所见到的人,以及这本赤脚医书。

“该不会……”

道衍被自己的推想惊到,他去找了在北平府安顿下来的老将耿炳文。

元璋,国瑞。

很像一个人的名与字!

……

楚祯再次回到海城,与未婚妻清照和林妹妹刚坐一会,就被朱元璋叫去。

他很快来到南京紫禁城,见到坐在沙发上,靠在沙发背上在思考着些什么事情的朱元璋。

“真君,您来了。”

右少监金丽渊笑着来迎,引他来到沙发前,无需禀告,就让楚真君坐下,并端来茶水。

“在想燕王的事?”

楚祯坐下来,一眼看穿老朱心事。

朱元璋表情变化了下,半晌才闷声说:“我非是为那不孝子担忧,而是心疼朕的大明将士和百姓。”

楚祯也在想,该怎么避免更大的伤亡,尽快结束这场空耗国力的内战。

“靖难四年,南北大战。”

朱元璋沉声道:“我那老四在北疆,如同匈奴、突厥、辽金,入主中原必然要破开沿路城池,在大明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才能来到朕的应天府城墙下!”

特意强调应天府是他的!

朱棣登基后,也不敢改应天府名字,而是把北平改为顺天府。

“的确还有数场大战!”

楚祯点头说道,看向他:“那你想要如何制止?”

朱元璋不可能杀自己儿孙,楚祯更不可能杀人。

“先让他活下来再说。”

朱元璋吩咐身边太监:“把电台拿来,联系西安府。”

“?”

楚祯看着太监操作无线电台,等听到电台那边耿炳文声音后,才哭笑不得的说道:

“朱棣已经打完耿炳文,目前已经在北平,正准备去朱权那要兵马!”

西安,布政使司衙门中的耿炳文,心里咯噔一下。

他先前就被告知,要在今日候在衙门处,等候陛下电话。

谁知电话里,竟说燕王要来打他?!

从大同经太原,走当初唐太宗晋阳起兵路线,南下直杀来西安?!

“打完了?”

电话内传来陛下诧异的声音,耿炳文神情紧绷,谁知陛下下一句话就是:“打完就算了,长兴侯你回去处理公事,不必候着了。”

说完就结束了电台连通。

“是,陛下……”

耿炳文满头雾水。

应天府内,楚祯给朱元璋讲了战争大致经过,以及接下来朱棣去做什么,再简略说了史书里的一些事情。

“李景隆、盛庸、平安相继挂帅……平燕将军?呵。”

朱元璋不知是气还是笑,对楚祯道:“这二人倒是能领军,我看着锻炼下他们……至于李景隆。”

“他爹李文忠还活着,轮不到他来当国公!”

朱元璋神情郁闷。

他对这位好读书的外甥儿子印象很好,谁知他也和耿炳文一样惨败,以致换帅盛庸。

楚祯说道:“李景隆其实不差,史书记载他‘素不知兵’,其实不正确。”

用李世民的说法就是,能把十万大军拉到前线,正确的安营扎寨,就已经是一流将领。

朱元璋沉思着。

楚祯再说道:“如果想尽快结束这场战役,需得从他身上下手,其余人大概都不行!”

李景隆后面主动投降,可见对朱棣敌意不大,早有降心。

“他么……”

朱元璋又思虑半晌,还是摇头道:“靠一些圣旨制止不了,非得我亲自出马教训这些不肖子孙才可。”

他看向楚祯:“且不说我如今去不了他那边,就说让我为他‘靖难’,他坐享其成,白送他江山,岂不是太便宜他!”

楚祯笑起来。

老朱这句话,证明他心里是偏向朱棣,而非朱允炆,否则就是让朱允炆继续当皇帝,帮他削藩。

“宋朝时,辽金元都是从北方兴起。”

朱元璋定下来:“等他把北平府以北的地占领,能养足够的骑兵,我再出面教训这些不孝儿孙们!”

朱棣得了大宁府,占据的土地也就和金国太祖阿骨打相当,有了南下的资本。

史书内,也是写朱棣得到宁王八万兵马后,才有了争天下之心。

楚祯翻动时空史书,答应下来:“好,到时候我想办法带你到那边,看能否尽快结束这场靖难!”

李景隆依旧是关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