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 第130章 华夏圣人评选

第130章 华夏圣人评选(2 / 2)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

王守仁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王守仁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其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注“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

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

王守仁之父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在王守仁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

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十二岁,王守仁就读书塾。

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

幼年失恃,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十五岁时,他听说石英、王勇、石龙(石和尚)、刘通等起义,就屡次试图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被父亲斥为狂妄。

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

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

之后他遍读朱熹的着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守仁格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