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玄幻魔法>万族战争:修仙从吃蟠桃开始> 第154章 灵兽蛋,得秘法

第154章 灵兽蛋,得秘法(2 / 2)

脾在志为思。思指对所思的问题不解、事情未解决以及个体脾胃气机功能低下时,产生的担忧焦虑的心情,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复合情绪状态。正常限度的思虑,是人人皆有的情志活动,对机体无不良影响;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会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气机阻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痛、头晕目眩等症状。

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是对所面临的问题找不到解决方案以及身体不佳、担心时产生的,以心情低沉为特点的复合情绪状态。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肾在志为恐(惊)。恐(惊)指遇到危险而又无力应对以及脏腑气血大虚时产生的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与肾关系密切。《素问·举痛论》中描述: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等症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志五脏模式的提出有助于人们在优化精神生态的过程中,有系统的理论基础为依托。中医浩瀚渊博,需要我们自己探索。

在中医经典的中,《黄帝内经》绝对是医学史上的丰碑之一,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先进,凝聚了古代医家的智慧,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本次读书笔记仍然从《黄帝内经》开始。

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是以五脏所化生的津、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的,神志活动更不例外。其中血液是生命活动和神志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血者,神气也。”而心又是主血脉的脏器,如《素问·五脏别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心具有主血脉及运行血液以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只有心的功能正常,包括脑在内的各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生命的功能活动才能有所保障,同时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也才能正常发挥。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是维持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正常发挥的先决条件,也是调节神命的生理基础。心的阴阳平衡失调时,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会出现心不主神明的病症。正因为中医学认为各种神志病证的产生与“心”相关,所以临床辨证论治时,主要从心人手,如心血不足、邪热扰心、痰蒙心窍、痰火扰心等证出现的神志异常现象,运用补血养心、清心凉血、涤痰开窍、宁心安神等法,可见精神情绪活动在心的调控下共同完成。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与心有关外,还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魂之居也。”;《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灵枢·本神》则更进一步指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这里所说的“谋虑”、“魂”、“悲哀”等都属于精神意识情绪活动的范畴。故肝具有调节人的精神情绪活动的作用。当肝的功能正常则人体精神舒畅,情志协调,健康无病。反之,当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则多出现情志病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