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武侠修真>回到清末去修仙> 第四章 饿

第四章 饿(2 / 2)

他寻思着,在这种粮荒的季节要找食物,田地里铁定是没有食物的,也只有去山林或者水里找。

但这是清末,山林没有开发的时代,在山林里面有大量的食物,但里面有大把大把的动物,什么狼啊,狐狸啊,黑熊之类的,甚至极有可能有老虎。

但是,楚南想了想,自己现在虽然是正常成年人力量的三倍,但应当还打不过深山当中的那些狼,熊之类的,也不懂什么猎人捕猎技巧。所以,这个选择可以暂时性的放弃。

那就是水里去找食物吧,比如说鱼虾之类的。

但是,要由着水里捞鱼,并不容易。

容易的话,早就被这个时代,其它饿得快要昏的人给捕光了,哪里还轮得到自己。

怎么办?

等等!

这个时代,是有鱼筌的。

这玩意就是一个竹制的小竹篓,放在水里,等鱼进来。得鱼忘筌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处。但是用鱼筌捉鱼,效率并不高,往往把鱼筌放下去,几天都未必能捉住一条鱼。

但是,在后世出现了一种工具,叫做地笼。这玩意,简直就是捕鱼的大杀器。一次性就可以捕捉大量大量的鱼虾,在后世被广泛的应用,一般捕鱼的人都喜欢弄上一个。

但是,问题也来了,这玩意捕鱼的功效也太高了。所以,在后世,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四章第三十条以及第五章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地笼在多地的渔业管理条例中已被列为禁用渔具。

现在是清末初年,用这个地笼,自然不犯什么渔业法。

只要做出地笼,那自然有吃不尽的鱼!到时候,就不会挨饿了。

要如何做地笼呢?

前世的时候,他大学同宿舍的好友中,有一个家里包了几百亩的湖面,曾经有一次,他跟着这好友去他家混了一段时间,见过地笼的构造,也曾经多次用地笼去捕鱼。

现在唯一的难题就是一个,地笼这玩意本身就是用塑料纤维,再经过人工编织打结。而在清末初年,也许国外能有塑料纤维,但是在国内的一个小县城,是不可能弄得到足够的细小极长的塑料纤维。

要用什么玩意,才能代替塑料纤维,做出地笼。

想了想之后,楚南决定用竹子代替塑料纤维。

竹子只要用蔑刀削细来,其可塑性其实相当的强。

也只有这玩意,才能编织出地笼的模样。

当然,用竹子制出来的地笼,绝对不如用塑料纤维制出来的地笼。但是,要捕获大把大把的鱼,应当还不成问题。

那么,就开始做地笼吧!

早点做出这玩意,早点有鱼肉吃!

原主这身体,也曾经跟随着附近的一位老木匠朱老头,学过木匠。

他也就跑到了山里,去砍了几株竹子,再用蔑刀给剖开,再削细,一点一点的打磨。花了一天多的时间,终于削成了细竹。

接着,就开始编地笼。地笼常有的一档50CM左右,小的20CM左右,地笼两侧相互交叉有很多入口,内部构造比较复杂(行内称为“倒须”)鱼虾类进去后就很难出来,出口常设于笼的中尾部,两侧分别一个,也有直接设在两头(这样的设计不方便,笼身在水下不稳容易倾斜),小笼只有一头有出口。笼底由石头子灌到网袋中,在由工人手工编织上去,

这又是一个需要巧手的活计。

虽然说原主跟着木匠学过,但是打造地笼也不是简单的事,数次被那竹子的倒刺给刺到手里,弄得楚南也不由的连呼冷气。

他花了足足三天的时间,终于把地笼给做好了。

再加上之前砍竹子,削成蔑片的时间,花在这地笼身上的时间,就足足用了四天半的时间。

接下来就是找个偏僻的地方,放地笼,捕鱼!放地笼到是简单,就是把地笼的一头放在水里,另外留一点尾巴在岸边。要收鱼的时候把地笼拉出水面,里面就会装满了鱼。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