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三国:我在江东做股东> 第十三章 钱去哪了?

第十三章 钱去哪了?(2 / 2)

“自然是天下人的看法。”

“对也不对。”张云摇了摇头,“民意分两种,广义和狭义。”

“此话怎讲?”周瑜来了兴趣。

“广义上的民意,那自然是天下人的意,但是寻常百姓口中所言,往往繁杂且粗鄙,众口不一,且短浅片面,对当权者来说毫无意义,当权者看的是全局,而百姓只能看到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治一国者,治一郡者,哪怕是治一乡者,往往都不会在意百姓口中所言。

他们在意的,是狭义的民意,也就是士族,包括豪强、富商、读书人的意见,这些人站得高度与当权者相当,而且说的往往都是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能给当权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帮助。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绝大部分人的意见被拒之门外,只有小部分人的意见能够传达上去,所谓的民意,也就变成了狭义的民意。

当只有一小部分人的声音能被听到,那么会不会出现刻意隐瞒,刻意蒙蔽上位者的现象呢?

当然会有,所以这也叫作话语权,渐渐地就,一步一步演变成了权利。

这一小部分人,能够代替所有人吗?这一小部分人会有私心吗?

答案是肯定的。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

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私并田产,豢养私兵。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这一小部分人掌握了权利,那或多或少,必定会为自己或是家族谋取一定的利益。

久而久之,这一小部分人便代表了天下人,这一小部分人,便掌握了大量的资源。

若是平常年份,那倒还好,百姓能够勉强活下去,倒也相安无事。

一旦出现灾年,这一小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赈灾救民,而是低价收购百姓手中的田地,高价卖出囤积的粮草。

百姓为了活下去,只得卖儿卖女,卖掉自己赖以为生的田地,最后沦为世家豪强的佃户。

那朝廷,朝廷在干嘛呢?

朝廷在救灾,在开仓放粮,在赈灾救民,一次救得下来,两次也救得下来,那么十次,百次呢?

士族豪强手中隐匿的人口田产越来越多,朝廷能够收税的田地越来越少。

为了维持税收,维持国家的运转,只能不断地增税添税。

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一旦遇到灾年,朝廷无力赈灾,这些百姓再卖掉所有的田产后,便会沦为流民。

若是遇到有心人的鼓动,什么义军,黄巾之类就都出来的。”

仔细的听着张云的叙说,周瑜表面上看似平静,内心中却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

“那......那有解决之法吗?”

“有困难那就一定会有办法,当出现了一个问题,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是表现问题,但核心问题却很少有人能看到,即便看到了,也无力、或者说不敢去解决。

解决上述的表面问题很简单,只要朝廷有钱就可以了。

朝廷有钱,便可以维持军队抵御外族入侵,可以在灾年赈灾百姓,可以在实行新法时不再畏手畏脚。

只要朝廷有钱,那不说所有问题,绝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表面问题解决了,那现在我们深入一点,去发现另一个问题,公瑾,你觉得钱去哪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