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119章 十五亿两!

第119章 十五亿两!(2 / 2)

崇祯摸了两下朱慈炯的小脑袋,又接着说道:“而是要看实际行动。”

“父皇所言极是。”朱慈烺点头,“王振倒是深谙上下尊卑,将英宗皇帝侍候得也极为妥贴,却险些葬送大明!于谦虽迂直,常弄得英宗皇帝下不来台,可是瓦剌犯京,最终挽狂澜于即倒的也是那于谦。”

“烺儿大有长进!”崇祯欣然点头。

大明朝的储君已经有了皇帝的胸襟,可喜可贺。

随即又对两个儿子说道:“你们记住,身为皇帝,就不能再单纯的凭借个人喜好看待人或者事物了,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层面都是有着边际的,世上事千千万万,总有你认识不到或认识不足的,如果单纯凭个人喜好行事,就难免失之偏颇。”

顿了顿,崇祯又举例道:“比如说高弘图他们四个,都是为官清廉,亦不好女色,几乎不涉足花街柳巷等风月场所,个人操守简直是无可挑剔,此四人皆堪称是君子,所以,被他们骂几句又有什么好委屈的?”

“你们非但不应该委屈,反而该高兴。”

“大明有这样的官员在,才会有希望。”

“如果有一天大明朝堂上只剩下阿谀奉承之徒,那你们才是真的要当心了,是不是有人想断绝朝廷内外,闭塞圣听?”

“儿臣谨记。”朱慈烺还有朱慈炯同时用力点头。

朱慈烺又道:“不过他们逼着父皇召回矿监税使,又不让发卖南直的官田,就着实的可恨,因为这两桩事务,他们四人其实也是存了私心的。”

“噢?”崇祯道,“你倒说说,他们存了什么私心?”

朱慈烺沉声说道:“逼父皇召回矿监税使并且修订皇明祖训,是为了邀名,只是凭借这一桩政柄,他们四位阁老便会被普天之下的商贾所铭记!将来在史书上也必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于父皇想卖官田一事,四位阁老或许没有牵涉其中,但是他们的家人、族人或学生却难免牵扯其中,所以本质上他们一样也是谋私利。”

“烺儿你需谨记,水至清则无鱼。”崇祯拍了拍朱慈烺肩膀,“作为皇帝,你必须记住长江之水能够灌溉庄稼,黄河之水也一样能灌溉庄稼,长江黄河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灌溉庄稼就是好水,就要用,但是如果泛滥了那就是恶水,就得治。”

朱慈烺若有所思:“所以世宗皇帝才要重用严嵩,是这样吗?”

“不光只是世宗皇帝重用严嵩,英宗皇帝重用王振,武宗皇帝重用刘瑾,还有你们皇伯父重用魏进忠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崇祯笑了笑又说道,“只不过,以后你们就不必再重用宦官,而是可以重用内务府的文官。”

崇祯心说道,正如十全老人重用和坤。

提及内务府,朱慈烺哥俩顿时来了精神。

朱慈烺说道:“父皇,四位阁老根本不知道这个内务府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父皇提及组建秘书监的时候,他们甚至还在那暗暗高兴。”

朱慈炯笑道:“等将来有他们后悔的时候。”

朱慈烺说道:“到时候只怕是后悔也晚了。”

朱慈炯又道:“饷银的事情虽说没有解决,但是内务府却终归是办成了,所以这次廷议也算是一胜一败,父皇跟四位阁老打了个平手。”

“一胜一败?打个平手?”崇祯笑着反问,“真的只是打了一个平手么?”

“难道不是?”朱慈炯闻言有些错愕的道,“父皇你不会是想跟儿臣说,收商税和卖官田只是你的铺垫,你的真正意图就是发卖京师的皇庄?”

“不只皇庄。”崇祯笑道,“还有北直、河南、山东、山西乃至于陕西缙绅的民田,既便是按最保守估计,也至少得有三亿亩。”

说到这一顿,崇祯又笑道:“烺儿炯儿,这才是此次廷议中四位阁老的最大失误,他们将一笔价值超十五亿两白银的巨款拱手送与父皇的内帑,哈哈,用不了多久,史可法他们几个就该为今天的决定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哈哈。”

说到最后崇祯忍不住笑出声,这才是实打实的好处。

至于内务府,却不会那么快发挥作用,士子都还没打磨好。

“十五亿两?”朱慈烺和朱慈炯却已经懵掉,父皇你认真的吗?

最后还是朱慈炯忍不住说道:“父皇,儿臣真没有不敬的意思啊,也不是不相信,但是真有人会傻到去买黄河以北的地?”

朱慈烺没说,只是小鸡啄米般的点头。

朱慈炯又道:“这跟拿银子扔河里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小子!”崇祯嘿嘿的笑道,“你们永远都不会相信,商贾会有多贪婪?当有两成的利润之时,商贾就会变得蠢蠢欲动,当有五成的利润之时,商贾就会铤而走险,当有翻倍的利润之时,商贾就敢践踏一切律法,当有三倍的利润之时,就是千刀万剐的凌迟酷刑也吓不住那些人,所以只要有利可图就一定有人买。”

朱慈炯说道:“可是黄河以北的耕地能有什么利?”

“怎么没有。”崇祯肃然说道,“如果北伐成功了,京师以及山东、山西、陕西诸省都光复了,他们的投入不就获得了回报?而且是翻倍回报!”

“咦,对啊。”朱慈烺和朱慈炯哥俩一下反应过来。

现在买黄河以北的耕地固然无利可图,但是北伐成功之后呢?

换一句话说,现在买黄河以北的耕地,买的根本就不是耕地,是对父皇的信心,这就是一场豪赌,赌对了就获得翻倍、数倍回报。

如果赌输了,父皇有可能输吗?

以父皇之能,北伐必然成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