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Ctrl+D )
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427.第420章 入主京师(五)

427.第420章 入主京师(五)(1 / 2)

桑园镇、得胜淀两次大战,崋军俘虏了几千清军。

刘升对待清军俘虏的处置自然与对待明军、顺军不同,虽也是罚作苦役用来干活发挥其人力价值,但苦役期一般都是三年起步。

比如说八旗满洲十年,汉军、蒙古八年,降清后尚未入旗的原明军、顺军五年。

周延儒虽然降清,但毕竟时间很短,也没献计清军给关内百姓造成多大伤害,再加上其冒险留在了京师,说明心里到底还是比较偏向汉家江山的,刘升也就对他稍微仁慈了那么一点点,罚做三年苦役罢了。

若他在做苦役期间有立功表现,或累计功劳,还能减刑。

安骏也是知道这点的,于是没就周延儒的事多说,而是提起另一个人。

“陛下,与周延儒一起的还有个名叫龚鼎孶的,据说也算是江南名士。此人同样表示愿意仕崋。”

“龚鼎孶?”刘升眼神微亮。

这个人他知道啊,在后世历史上,与吴伟业(吴梅村)、钱谦益并称为南方文坛的江左三大家。虽然其中多半有商业吹捧的成份,但这人文才肯定不差。

另外,龚鼎孶还娶了秦淮八艳之一的顾横眉为妾。历史上其仕清后,因为说话好听,文采也好,顺治、康熙两朝都曾被重用,历任兵部、刑部、礼部尚书。

据说这人虽然降清,但还算积极为汉家百姓争取利益,也曾暗中帮助过一些反清复明的志士。

若让刘升评价,此人算是还有点良心的汉奸。

刘升虽认为这人有点才华和良心,却也没准备破例对待,于是道:“此人之前也迎接清虏入京了吧?审问一番,若曾降清,便与周延儒一般,罚做三年苦役再说。”

“臣明白了。”

···

周延儒坐在一张破板凳上,呼啦呼啦地喝着崋军发给难民的粥。

这粥远达不到赈济最高要求那种立筷不倒的程度,但却带着些许油星,且咸味十足。他打听过了,难民营里这种粥一天施放三次。

如今呆在难民营里的,大多是京师中无法自己生活的百姓——基本都是此前家中粮食就吃完的。

入了难民营就必须听从崋军管束,按崋军定的规矩行事,远不不如在自家舒服、便宜,可仍有不少百姓自发申请成为难民,以求进入难民营。

因为在当下,没有什么比稳定的一日三餐更重要了。

在这严冬中,饥饿可不是那么好抗的——对于此事,周延儒如今算是深有体会。

之前在清虏准备撤离京师时,他在冯铨的帮助下,勉强假死脱身,混入了外城一家修建有大地窖及暗道的大户人家中。

至于跟着他混的龚鼎孶等,则因为没那么受重视,都不用假死,只需稍稍冒点险,便也混入了外城。

外城广大,房屋众多,清虏后期为了搜集钱粮等物资、应对崋军进攻,兵力捉襟见肘,自然不会再费大力气去搜找一些并不重要的前明降臣。

所以,两人成功逃过了被带去关外的命运,留在了关内。

然而,周延儒躲藏的那家大户也没多少粮食,又因为增加了周延儒、龚鼎孶等人,就更加拮据了,没两日便每人每天只能喝上一小碗清粥。

若是在江南,说不定有士绅、富人用每日一碗清粥来辟谷、清理肠胃,将其当做一种延寿之法。

可在这严冬中的北京,每日一小碗清粥只会让人感觉更加饥饿,进而感到难以抵御的寒冷。

周延儒虽曾是大明首辅,龚鼎孶之前也给了这家大户不少银子,可在这世道,粮食才是硬通货。

眼见粮食不济,周延儒曾听这家妇人背后说道,要将他们赶出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